上一页|1|
/1页

主题:年轻人购房尴尬族,专家给出忠实建议

发表于2005-03-31
张丽华(化名)2001年大学毕业后独自来到上海,已在杨浦区一家高科技公司工作了近4年。月薪从2000多涨到4000,存款也从零慢慢增到6万,但房子依然无着落。 “按现在的房价,6万块钱能干什么?”张丽华很无奈,想买个小房子的愿望从进上海第一天开始持续到现在,总想再多攒点钱便能付首付,谁知道房价一涨再涨,房价的涨幅远远超过了工资的涨幅,于是买房子的希望便越来越渺茫,“现在想都不敢想了”。 现在的张丽华,住在月租800块的房子里,其他花销每月总共只有1000多元,为了攒钱在上海买房子、安家,很节省地过着日子。 与张丽华一样,目前上海已成为众多大学生毕业后工作的首选之地,但在觅到工作后,摆在他们面前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房子。而如何解决这一人群的住房问题也引起了一些代表和委员的关注。 市人大代表、房地局副局长林应清在接受采访时曾表示,目前,上海楼市高端市场有需求有供应,低端市场有标准有保障,关键的问题是中间段市场疲软。 对目前现状,在接受采访时,林应清说:“你需要你就买,你有能力你就买,如果你现在没有能力,你要相信你将来会有能力买。现在不能购买的,就可以考虑租。” 作为上届代表,林应清深刻地记得,1998年人代会开幕式时,代表们讨论的焦点是拉动内需,“那时讨论房产,存量房超过1000万平方米,1999年,上海房产的年均供应量是1300万平方米,而现在是2600万平方米,仍然跟不上需求增长。” 在今年,上海市市长韩正更是在其政府工作报告中首先提出,积极发展房屋租赁市场,探索建立面向低收入家庭的住房租赁新机制。租赁房屋,正成为上海市政府解决市民购房难问题的第二条路。 “这是一个需要探索的新问题,因为大家都在议论,房地产市场除了销售,还有没有其他的供应方式。”林应清说,其实租赁市场一直存在,并正在成为越来越多老上海人改善住房、新上海人解决住房的选择。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