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好人难当!“雷锋哥”流落街头,被“雷锋”!

发表于2013-05-16

1994年建军节前,全军在1万多人中评出5个“学雷锋标兵”,他是其中一个。在学雷锋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他郑重承诺:不论以后在军营或到任何地方,一定会以雷锋为榜样,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他叫孙德坤,河南省扶沟县白潭镇东孙村人,今年43岁。20多年来,他助人无数,被深圳市南山区文明办评为“南山好人”,被当地媒体誉为“雷锋哥”。他不计成本地助人,却数次因此失去工作。一个月前,他再次因送一位危重病人到医院被炒鱿鱼。走投无路的他先在深圳市救助站投宿,后在立交桥下夜宿。曾救助别人的“雷锋”,成为被救助对象。


发表于2013-05-16

“雷锋”失业的背后,是否有着不被人知的故事?其实在做“雷锋”之外,孙德坤的正业是厨师。

发表于2013-05-16

助人让孙德坤的心情格外舒畅。但这次助人让自己丢了饭碗,却让他始料未及。几天后,主管找孙德坤谈话,动员他主动辞职。主管说,这里的工作是一个萝卜一个坑,“不能因为你做慈善,这里的活儿就没人干了。”

发表于2013-05-16

3月29日,饭店以试工到期为由辞退了他。4月10日,他领了最后一次工资,老板多给了他1000元。半编织袋衣服和鞋是他的全部家当,失业后,孙德坤把这些寄存在朋友处,骑着自行车(这是他唯一一件值钱的东西,花300多元买的)开始四处找工作。但多个单位都拒绝了他。面临生活压力,14日,他住进了深圳市救助管理站。20日下午6点半,记者在深圳西丽地铁站看到,候车区,孙德坤手中“雷锋求职”的牌子在人群中高高竖立,深蓝色套装前胸位置的一行白字“深圳市救助管理站”格外醒目。

发表于2013-05-16

“雷锋”失业,这不是第一次朋友王辉感慨道:“他这人太执著,有种帮人一定要帮到底的固执。像他这样固执,公司不辞退他才怪呢!”孙德坤在深圳并非默默无闻的人。4月19日,深圳的王先生向大河报报料时称,他坚持行善23年,资助过无数人。他因行善出名,也因行善数次失业。

发表于2013-05-16

孙德坤安徽的战友韩先生记得,1998年初至1999年底,他和孙德坤在镇江开发区健力宝公司打工时,孙德坤常去福利院照看小孩,还带孤寡老人看病取药。一年后,公司辞退了他。得知他被辞退后,福利院的人都为他感到难过。

发表于2013-05-16

4月14日是深圳市救助站第一届“公众开放日”。一大早,救助站便聚集了87位爱心市民,其中就有孙德坤。爱心市民参观救助站,了解救助对象和救助程序,给受助的孩子赠送物品。下午4点,当其他人纷纷离去,孙德坤却留了下来,成了一名被救助对象。当晚,他与安徽亳州王某等人同居一室。

发表于2013-05-16

但当孙德坤第二天了解到按救助站规定,只能在救助站短暂停留,最终要被送回老家后,他决定离开这里,因为他不愿离开深圳。他想再找个“两全其美”的工作,既能养活自己,又能帮助别人。他也不想给社会和国家添麻烦。4月15日上午11点,他离开救助站返回市区找工作。他连续上门求职13家单位,均遭拒绝。然后,他请朋友帮忙制作了一个“雷锋求职”的牌子,开始举牌求职。离开救助站的孙德坤选择住在桥下,主要是为了省钱。他说:“南方天不冷,前半夜看看报,思考些东西,后半夜困了,就靠桥墩眯一会儿。”

发表于2013-05-16

4月21日,孙德坤在报上看到雅安地震的消息,当即作出两个重要决定。当天下午,他赶到深圳书城,把身上仅剩的126元钱放进了捐款箱。接着,他决定去灾区。他说:“汶川地震时,我正上班没赶上,这次不用向任何人请假了,去雅安救灾的机会,我一定不能错过。”

发表于2013-05-29

搞笑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