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
/1页

主题:好不容易攒够钱,买房前要考虑什么?

发表于2020-04-09

最近读了一本书,得到陈章鱼解读的《简捷启发式》。本书主要讨论人在获取足够多信息的情况下能否做出最优决策,或者准确点应该说是在讨论实际情况中需要兼顾时间及信息量的同时人是否应该做出最优决策。

答案不卖关子,作者德国著名认知心理学家格尔德·吉仁泽教授召集的专家组历时三年的研究成果认为:

人是存在有限理性的,决策时不要追求最优选项,而是应该追求自己最满意的选项。



  • 何为有限理性?

举个例子,绝大多数人在做决策的时候都会认为,信息越多越好,最好是掌握全部信息之后,再去做决定。就像是走路的人,遇到岔路口,没有地图不知道该往哪走,最好能有座山,登高一望,把所有的路都看明白了,再下来做决定。可是现实中,往往由不得你这么从容。


  • 何为兼顾时间及信息量?

假设你要趁疫情期间在东莞找一套房,但在你面前的只有一张表,上面列着东莞目前在规划的、在建设中的、准备开盘的、正在销售的、快售罄的多个楼盘。你可以满东莞十几二十个乡镇的跑去实地了解,最终选择一个楼盘定下来。但你可能已经错过疫情期间降价的最佳时间,这就有点得不偿失了。

你可能已经发现,以往我们都觉得,做出错误的决定,才要承担代价。但其实,收集信息本身就有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时间。整个决策的过程,就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


大多数现实情况,都由不得你把信息收集全再做决定,时间有限,你只能依靠你了解的一部分信息,这就叫「有限理性」。与之对应的是「无限理性」,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上帝视角」,这显然不是我们能做到的。

人没有无敌的推理能力、无限的知识和无穷无尽的资源来进行决策。购房置业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现实生活就该把时间当做一种宝贵资源,纳入到决策的考量中,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些决策方法,用适当足够的信息,做出足够好的决策,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节约时间资源。

你可能还是会有点不安心,如果得到的信息没有足够多,还能做出最优的结果吗?这本书启发我们要破除这样一个妄念:站在个人视角上,其实没有最优的结果,只有让你满意的结果。


小故事

2000 多年前,有三个学生问了哲学家苏格拉底一个问题:我怎样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侣呢?

苏格拉底带着学生们来到一片麦田前,跟他们说:「你们就一直往前走,途中只能摘一支麦穗,咱们看谁摘的麦穗最大。」

第一个学生走进麦田。他很快就看见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麦穗,很高兴,于是就摘下了这支麦穗。可是,他越往前走越后悔,因为前边有很多麦穗比他摘的那支要大很多。他很后悔下手早了,只好遗憾地走完全程。

第二个学生吸取了教训。每当他要摘时,总是提醒自己,后面还有更好的。不知不觉,他就走到了终点,却一支麦穗都没摘。他也很后悔,总觉得后边的更好,最后错过了全世界。

第三个学生吸取了前两个人的教训。他把麦田分为三段,走过第一段麦田时,只观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麦穗按照大中小分类;走过第二段时,他还是只观察不下手,继续观察,验证第一段的判断是否正确,走到第三段,也就是最后三分之一时,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属于大类的麦穗,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心满意足地走完了全程。

这个故事说明了两个道理:第一,把时间这个维度放进决策中,我们往往很难做出最优的选项,因为时间是不能回头的。第二,虽然我们不能做出最优的选项,但是我们可以像第三个学生那样,使用一种策略,找到让自己最满意的选项。

这种策略,就叫做「满意性原则」。在作者的研究组看来,满意性原则是在有限理性之下,我们能找到的最佳策略。


看到这是不是很像置业顾问推荐你买房的时候,给你灌输了信息,但你会觉得不完全可信,总觉得还了解得不够全面。又或者像置业顾问告诉你现在的价格是可以抄底的,但你总用你有限的信息来觉得现在行情还可以再低。

所以再等等,再了解了解,就像直到走完全程仍旧没有摘下麦穗的苏格拉底的学生。到最后往往是刚需改善的朋友被充分印证“买涨不买跌”的情况。


总结来说,做决策时往往我们会忽略很多隐藏的代价,很多时候人都是带着一种妄念的,想着总还有更好,但其实没有十全十美的选择,只有经验总结下来得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购房置业,怎么样才算是适合自己,要了解哪些才是与自身需求匹配的,关注私信我,给你专业的答案!



上一页|1|
/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