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

主题:中国“狼爸”打进的观为何遭遇反对?

发表于2012-01-16
萧百佑被称为“中国狼爸”,只要孩子的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的四个孩子中的三个被录取。11月14日,“狼爸”萧百佑做客江苏电视台。没想到在现场就遭到南京众多、学者的尖锐质疑,不过“狼爸”毫不示弱,坚称自己是“全天下最好的父亲”,并表示“打”是家庭中最精彩的部分。
发表于2012-01-16

应试游戏给“中国狼爸”撑了回腰

送进就一定能够成才,一定是“成功”吗?当然不是。但整个社会都是单一的评价体系,缺少其他的显性评价标准,能送进,就被看成起码是“阶段性的成功”。应试游戏并没有根本地改变,因此有利于创造成绩、有利于管理的因素,必然都不会被彻底抛弃。

发表于2012-01-16
看看“狼爸”的所谓理念:完不成作业要打,背不好课文要打;体罚是师长和家长的权力,是孩子的福祉;家庭民主就是孩子们是民,家长是主;年幼的孩子不需要独立思考;不许随便喝可乐、不能随便开冰箱门……努力,都服务于乖乖听话、考出成绩,“孩子们虽然没有了自由,却有了丰富的学识”———至于人格成长如何,综合素质如何,不都是可以被“学识”所掩盖的吗?
发表于2012-01-16
从道理上讲,大家不是看不到这种“棍棒”的局限性,也不是不忧虑将人的完全陷入功利主义泥淖当中,“留下的伤疤和奴性是永远不可能被抹去的”,而这些负面效应深入骨髓,很可能要经过几十年才显现出来。
发表于2012-01-16
但“成功考上名校”这个光环太有诱惑力了,它足以让很多人撇掉理性,迷信起棍棒的逻辑,迷信于体罚,可打就是打,至于“科学地打”“有艺术地打”,不过都是些自我安慰的说辞罢了。“虎妈”在美国是挨骂的,“狼爸”到美国也一定挨骂,在中国却可以带着鸡毛掸子去电视台宣讲,岂不正因为有其心灵的土壤?
发表于2012-01-16

棍棒惩罚式在中国式的中曾是一种普遍现象,当然其表现形式未必都是以棍棒的面目出现———这只是对这种严厉甚至苛刻的方式的形象化比喻。这种方式之所以比温柔的方式更易引起争议,原因在于,到了近现代,人的权利观念日益兴盛和深入人心,推己及人,推成人及儿童,人们意识到,孩子也应有自己的权益,也不应该被其父母任意打骂。

发表于2012-01-16

所以,目前的问题便归结为———做父母的在子女时能否对子女进行适当惩罚?如果可以,哪种惩罚方式更合适?在因为溺爱导致一些孩子骄纵、荒废之后,近些年“狼爸”、“虎妈”式方式重新受到人们的青睐,这说明,惩罚式已经越来越有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又不免担忧孩子的权益能否被有效保护。

发表于2012-01-16
其实,任何一种方式都不是绝对的,最好的方式当然是因人而异,因材,让家长们学会一些新的理念,学会针对自己孩子的特点,比非此即彼,非“狼爸”即“猫妈”,对孩子们来说,更好。□
发表于2012-01-16

“狼爸”是卖书的,不是卖的

无论是“虎妈”蔡美儿的《虎妈赞歌》,还是“狼爸”萧百佑的《所以,兄妹》,都先是一本书———一本商业书,然后才是方式。他们卖的是书,不是方式。因为是卖书,所以,什么样的方式最有利于卖书,就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发表于2012-01-16

一些畅销书的商业逻辑是,给自己贴标签,迎合市场心理,而且一定要带有争议性和话题性,人人都赤膊上阵才好……说白了,也就是炒作之道。

上一页|1|2|下一页
/2页